公務員
事業(yè)單位
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
教師招聘
社區(qū)招聘
國有企業(yè)
其他招聘
80多歲的夏老伯近日向“新民幫儂忙”反映,他和老伴前往桂滿隴正大廣場店就餐時,被告知只能“掃碼點餐”。由于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使用的是老年手機,根本無法掃碼。最終,面對餐廳“不能通融”的“統(tǒng)一規(guī)定”,“吃不到飯”的老兩口只得餓著肚子,怏怏而歸。(6月14日《新民晚報》)
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(fā)展,移動支付和二維碼走進人們的生活,因其便捷的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。可是,在此起彼伏的“掃碼到賬”提示音之間,仍然存在著一些局促的身影——許多老人習慣攜帶現金,不知該如何使用智能手機,因而在面對需要手機掃碼的場合時,他們往往束手無策。前有宜昌一老人獨自冒雨交醫(yī)保被拒收現金,后有沈陽一老人無健康碼乘公交受阻,如今,又有夏老伯和老伴因無法掃碼點餐而吃不上飯。不勝枚舉的案例,反映著無數老人的現實困境。顯然,這些“數字難民”們需要更多理解。
“數字難民”指的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之類的高科技的人,其構成多為老年人。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,由于個體在經濟條件、受教育水平等各個方面的差異,有人能夠追趕時代潮流,迅速接納新技術,但也有人步履蹣跚,落在了時代后面。當下,一部分老年群體正是為此所困,就如夏老伯所經歷的和記者所看到的一樣,桂滿隴滬上多家門店都不提供紙質菜單,任憑他們“反反復復解釋情由,得到的答復始終就是一句‘只能掃碼點餐’”。在“落后”的現金和菜單面前,高科技顯得如此不留情面,給老人們帶來“被時代拋棄”的體驗。
但是,強制掃碼點餐的餐廳容不下“數字難民”,也自然不為法律和情理所容。2021年,中國消費者協(xié)會曾發(fā)文公開指出,僅提供“掃碼點餐”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、侵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,不提供現場菜單也有損消費者的知情權,這些都能在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和《民法典》中找到依據。中國人民銀行也曾依法對13家拒收現金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作出經濟處罰。于法,消費者有向強制掃碼說不的權利,于情亦是如此。試想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不擅長某種應用、不熟悉某種情境,都可能成為“一般”之外的那個“特殊”。那么,何妨在制定規(guī)則時給予特殊群體多一分考慮,在必要時對其多一些體諒?
餐廳強制掃碼、拒收現金,可能是出于方便消費者點餐、餐廳現金存放,以及避免假幣等諸多考量,但這一舉動已經在事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權利,同時使“人情味”缺失。我國老年人口如此之多,截至2021年底已達到2.67億,如何保障“數字難民”們的權益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每個人都給予“數字難民”多些體諒,一個更加美好包容的社會才會出現。